提到企業愿景和目標侃侃而談,談到企業經營狀況啞口無言,是現在許多企業包括工廠存在的情況。
一個企業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賺錢,降本增效等一系列的行為只能稱之為手段,大部分時候,我們無法分清兩者的重要程度,以致于出現效率越高、業績越差的后果時,一臉迷茫。

傳統工廠存活到現在,基本上屬于茍延殘喘。在對工廠做智能化改造的過程中發現,一些即將倒閉的工廠,經營不善的原因并不是生產設備老化或者招不到工人的問題,而是生產事故頻頻、訂單嚴重拖延、原材料積壓,生產成本過高。
在問及工廠負責人,工廠的發展目標時,無一例外都是發揮最大的效率生產產品。
這就是典型的,混淆了企業發展的目的和手段。
01
效率高,并不一定業績好
在人工智能盛行的今天,許多工廠早已經把設備進行了智能化,甚至用機器換人,實現機器人流水線,大大提高生廠力,甚至為此沾沾自喜。
所以生產力提高,賺錢就多了嗎?
事實并非如此,反而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:因為工會,被機器換掉的員工不能炒掉,所以管理成本不會下降;一個環節生產力的提升,并沒有帶動生產中所有環節效率的提高,所以產量并沒有提升;存貨不斷上漲,訂單交付能力直線下降,最終的結果是,工廠面臨倒閉。

在《目標》一書中,舉了這樣一個例子:
假如你有兩個下屬,小A和小B,工作流程是小A做完工作后,給小B完成。結果小A工作效率很高,導致工作在小B那里大量積壓。作為領導你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?
一般而言,你肯定會幫助小B提高工作效率,或者在這個環節增加人手。但如果這個環節既無法增加人手,也不可能提高效率呢?
而且,在工廠,你十有八九看不出問題出在小B這個環節,因為整個生產過程有幾十個環節,還有一套錯綜復雜的流程。
你能看到的,只是一部分工人在拼命加班加點生產,一部分工人卻因為沒有零件而無所事事;一部分環節三天兩頭出事故,一部分環節設備開工率不足一半;一邊是嚴重拖延的定單,一邊是積壓如山的原料和半成品。
同樣的情況,也出現在辦公室里。總有人每天加班,但是業務依舊拖延,是不努力嗎?明明加班加點,很努力在工作了,這個時候就要考慮,是不是流程出了問題。
如果某一個環節效率“猛增”,必然給下一個環節帶來生產上的壓力,半成品積壓,導致后面所有的環節無法進行下去,所以產量并不會因為一個環節效率的提升而提升。

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,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,同樣的,一個工廠的產能,也取決于效率最低的那個生產環節的速度。
機器人增加某一個環節的效率,反而造成內部生產的浪費——存貨成本的增加、人員管理的困擾等等。
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,——干掉效率最高的那一個人,或者換掉你引以為豪的機器人流水線。
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,如果降低效率反而能賺錢,為什么不可以降低呢?
02
智能不是設備的智能
實際上機器人并沒有我們在假想中那么大的用處。更多的時候,無人工廠只是一個噱頭,工廠的整體運營還是要依靠人的智慧。
人培養的大局觀是機器人不可能具備的,另外,在機器換人的過程中,由于人的利益受到的損害,不僅會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,有時候也會因為機器的使用不當,導致更嚴重的后果。

此外,機器人的維修費用,相比人的管理成本要高的多。
所以,與其妄圖通過機器換人實現智能化改造,不如找到生產運營中的瓶頸環節,以便于最大程度的保證“瓶頸環節”的效率。
人工智能是否會發展出人的意識,是一個未知,但唯一可確定的是,人現在優于機器的地方在于人的判斷力和決策。
人能夠分清事情的緊急重要,從而做出判斷,這一點在工作過程中體現的尤其明顯。根據緊急程度貼上不同標簽,保證瓶頸環節隨時可彌補, 從而提高整體的效率。
03
AI區塊鏈方法論
這也是AI區塊鏈方法論中,針對生產的一種方法。利用智能獲得所有生產環節的信息,通過數據分析,判斷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區塊為瓶頸環節,以及在這個環節有沒有優化的空間。

各個環節數據的打通,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,每個環節的優勢和問題,通過分區塊的處理,有時候能夠越過瓶頸環節,通過優勢環節直接處理,以減輕整個流程的壓力。
此外還要對工作目標進行評估,計算在各個環節需要分配的時間,保證工作的質量和效率,在執行階段,看各個環節的成果反饋。
忙碌,并不代表有效率,追求局部的效益系統,往往會達到反效果,應用AI區塊鏈,從局部到整體,從判斷到決策,從生產力的提高,到對應的生產關系的改變,才是對智能最大的應用。








